过去昭通和全国其他地区  样,天麻等中药材均靠野生采挖,远远满足不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195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后,全国各地开始研究将野生天麻等中药材引为人工栽培。
    目前认为全国记载天麻无性繁殖最早的是1958年胡胜传、白风在《中药通报》上发表的《四川古面的天麻栽培方法》。
    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徐锦堂等与湖北省利川县国营福宝山药材场,协作开展天麻野生变家种的研究工作,1963—1965年先后在湖北省利川县、恩施县,  四川省石柱县、古荫县、峨眉儿等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天麻的繁殖方法及生长规律。1964年试验栽培的天麻中,有10株获得增产的效果,最大的天麻重量达到128Bg,接着在1965年又利用自然菌材培天麻,  申株增产136倍,  最大的新生麻重量为225s产量超过了1964年试验的结果。1970年申株最高增产达25倍,  小区增产率达到78%左右,  小区试验最高增产3D倍。此外,于1971年又在海拔50米的北京平原地区引种获得初步成功,打破了过去认为平原地区不能栽天麻的保守思想。
1967年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试验成功用蜜环菌素、新鲜木段和天麻种“三下锅”的栽培方法,并利用蜜环菌苗索碎段作菌种培养菌材获得成功,他们写的《天麻家种初步技术》1968年在四川省天麻家种现场会议上进行了交流,介绍了天麻家种的早期研究成果,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铭1966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天麻有性繁殖的探索,  1967年通过到昭通天麻产区的调查,初步了解到天麻在大自然中传播、繁殖、生长的情况,  1968年盆栽第  次看到个别种子的发芽现象,继后在试播实验中观察到:无菌丝条件下,种子吸水膨胀,而不能继续发芽。而观察天然情况下,只有落于杂木林问地面外露、茵丝丰富、空气湿润的地方后,种子吸水膨胀,接触茵丝才能萌2L”  (促进种子萌发的菌丝是什么菌丝,  当时未曾报道)。然而周铵观察到:  洲十胚萌发后直到块茎成熟,终生依靠分解入侵的蜜环茵类茵丝为其主要营养。据周铵设计了“带茵须根苗床播种植”,1969年在云南省昭通和丽江两地用此沾进行播种,三个月后见到种子部分发芽生长。1970年选择了  个蜜环茵类丰富的杂木林采伐区,定点进行育禾收子种子繁殖实验。经三年不断改进,发芽效果逐年提高,  种子繁殖为白头麻或米麻再移栽也见成效。截止1971年的播种,种子发芽率达1%,最高达10%。播种  年后的白头麻或米麻经过移栽,可以长大数倍。
    正如徐锦堂评价的:“周铭在云南彝良县胡天马林区进行的有性繁殖播种实验,采用嵌革须根苗床沾(即带菌须根苗床沾)获得种子发芽率1%的效果,对推动天麻的有性繁殖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事实就是这样,  昭通天麻的栽培历史与周铉等专家的贡献密不可分。

 

 

本文地址 http://www.yn2007.com/tmgx/398.html 如果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相关文章

周铉对昭通天麻贡献

天麻与蜜环菌

昭通天麻与真菌

昭通天麻植被环境

昭通天麻气候环境

昭通天麻地理环境

昭通天麻分子生物

昭通天麻品种分布

世界天麻分布研究

天麻地上部分研究

天麻种子研究

三七 三七花 三七粉 天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