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还是存在极为稀少的野生三七,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野生三七已经绝种,只是数量极为稀少,可遇不可求。


寻幽探秘文山“野生三七

按照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植物学大师吴征镒院士的“植物学理论”,云南壮族世居的北纬21°45′至27°51′之间的广大区域,正好是植物起源地和物种发源地北纬20°至40°的中心区。“文山三七”生存的纬度为北纬23°30'附近的中高海拔地带,可视为吴氏理论的典型实例。这一纬度,孕育了“人参家族中的明珠——文山三七”。——这是中国科学院周俊院士的著名观点。
三七野生物种群,是仅存于滇南原始灌木丛林中的珍稀物种,之前全世界尚无任何植物标本。经过调查发现,野三七物种,主要生长于海拔1700米至1900米的高山原始灌木林树丛之下。

三七的野生物种,这“人参中之最珍贵者”一度濒临灭绝,如今又死而复活,令人悲喜交加,喜极而泣!

三七,这位风华绝代的越女,你又一次躬逢盛世、重睹芳华、再现风姿了!

 

“野生三七”惊现文山

2001年5月22日,一个春光剔透的季节,从文山州马关县传来令全世界植物界怦然心动的声音:马关古林箐林区发现零散分布的野生三七物种,挖到的最大一个有1400克!这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不亚于植物学界爆炸一颗“原子弹”,这场物种“核武器”的震撼力,让“世界三七之乡”的300多万各族儿女,为之激动万分。

回忆发现三七野生物种,马关县三七特产局的工作人员满脸的喜悦。在他们古林箐林区的野外考察活动中,意外发现老刀大箐有零散分布的野生三七物种的生长,后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初步鉴定,此野生三七学名为“峨嵋三七”,与人工栽培三七同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家种人工栽培三七的旁系近亲。

目前,古林箐林区所发现的峨嵋三七生长年限,最长为26岁,比砚山“三七王”标本还长16年,最短的为1年。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对提供野生种质资源,建立五加科人参属品种基因库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马关县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古林箐乡的卡上、柏松办事处的许多村民已把五千斤的野生三七列为家种。三七特产局移植75公斤野三七原种试验种植,并建立砚山县子马及马关县马鞍山、古林箐三个种质基地,进行野生种质资源保护。经过鉴定真正的野生三七植株,已在马关古林箐、蔑厂等地把大量的野生三七引为家种。

 

家有梧桐树,不怕凤凰不飞来。2001年7月19日,美国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院植物系博士后文军女士,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嵘博士和文山州三七特产局农艺师李忠义的陪同下,到马关县蔑厂乡考察野生三七。7月19日,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帮助下,深入到分布有野生三七的桂皮山新寨大箐老刀大箐,进行实地研究,并拍摄大量野生三七照片。经初步鉴定,确认当地野生三七属屏边三七,分布极为稀疏,仅存于滇南原始丛林地带,药用价值特高,现已濒临绝种灭迹。

为了能够进一步研究,文军博士后带走8株野生三七植株。三七,飘洋过海,驻足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国度。

事后,马关县古林箐乡、蔑厂乡党委、政府及时在群众中开展保护野生三七的宣传,并号召村干部加大保护力度,严防群众乱挖滥采。为脆弱的三七生态环境,构筑起一道“生死墙”和“防护网”!

野生三七种群的发现,填补“世界三七之乡”无野生三七植物标本的空白,也改写了“世界三七之乡”无野生三七植物活体实物的历史。同时,也向世界植物学界证明,马关县的广大地区,是以文山州地域为中心的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重点分布地区。换言之,文山州是三七的起源地、原产地和主产地,是“三七植株的避难所”和“三七的摇篮”!

 

解密柳井“野生三七”

又一个七年过去了,2008年11月15日,秋阳高照,三七花开的季节,就连空气中也散发着三七苦香味的日子,《文山三七》杂志和《中国三七之乡》专刊的记者与文山县文联、文山州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和文山州壮学会的专家学者一行6人,组成赴文山县“三七红籽基地”柳井乡进行综合考察,采访报道起点位于该乡的“三七古道”。

综合采访考察组在柳井野生濒危药材引种驯化基地无意中发现人工种植的野生三七植株,成为此次考察活动中最重大的发现和轰动成果!

位于滇东南偏西,北纬23°06′至23°44′之间的文山县柳井乡,距县城26公里。乡镜大部分为石山区,山高坡陡,平地少,坡地多,岩石间隙和石隆山麓上棕榈、果木、杉树和竹类居多,绿荫葱茏,青翠欲滴。植物生长茂盛,绿草如茵,蔚为壮观。

2005年1月,文山州传统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以及文山县科技局,投资10万元在喀斯特溶岩地貌贫困石山区建成“中国云南文山野生濒危药材引种驯化基地”和全国民族名医科研临床实验研究基地,广泛引种驯化包括文山三七在内的多种野生濒危药材。

关于野生三七,在壮族民间的许多传说都讲源于两座神山、圣山——文山“老君山”和广南的“九龙山”,被誉为养育文山人民的“双乳”。老君山是云南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首批风景名胜区。盘龙河发源于此,老君山主峰高达2997米,是文山州最高峰,也是壮族人民心目中最神圣的山林。壮语称“老君山”为“博宏僚”,意为“父皇山”、“王者之山”,成为壮族人民心中圣地。而广南的“九龙山”,壮语称为“博吉金”,意为“神竜” 和“万山之祖”。这两座山都生长着野生三七等珍稀濒危珍贵药材。

我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节目《三七花开的地方》电视专题片中看到过老君山森林树下阳光照射着的野生三七的影踪。也在壮学民俗专家王明富处看见过泡在酒中保存的整株枝叶根的野生三七全株。他告诉我,野生三七与家中三七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块根长法不一样,即野生种块根茎横长,而家种三七根茎直生。

关于野生三七的要用价值,有三七专家认为:并无药用价值,仅有科研价值,或者培植价值。我一直不置可否。

当我第一眼看到种植在凉棚之下的野生三七植株时,被她那“根一个、枝三杈、叶七叶、花一朵”的绰约风姿,尤其是英姿飒爽的山野女郎韵味所顷倒和折腰!

野三七种,你难道不是“世界三七之乡”最后一片“处女地”上绽放出绚烂的“植物之花”?

我惊叹不已的是,野生三七植株与家种三七植株从外观、形状、色彩、大小上并无二致。仅仅是叶片较为宽大、呈野生粗糙型态。而家种三七的叶片则较为细致、稍小。

一样的绿枝红籽盘花,让人有些眼花缭乱,清瘦挺拔的枝干,依旧是魅力十足,青枝绿叶,风采依然。如果没有地下茎的区别,很难分出仲伯。野生种地下茎为长根状,根茎较长,质地粗糙,而家种则相反。

与我们同行的一位三七种植能手说:野生三七只长羊肠头。我认真一看:果然。一大长节的新鲜野生三七,就像一节生姜状。幸好,旁边有几个挖出地的生姜,我左手拿野生三七根,右手拿种植的生姜,作了一下比较,深感古壮人为三七取名时的生动传神,逼真细致。因为野生三七块根与生姜块根十分相仿相似,我请《文山日报》记者为我拍照记录,我还带走两根野生三七块根做实物标本保存和可供鉴定的资料,以示真实。

野生三七,壮语称为“达姆箐秀”,意为“姜状形的三七”。由此可见,壮人对野生三七的命名之准确和科学。我在想,也许像野生水稻必须经过驯化才能成为家种水稻一样,野生三七也经历过这“惊险的一跳”,最终“化茧成蝶,凤舞九天!”

如果说野生三七是父本药用植物的话,那么,家种三七就是母本药用植物。不达,破解野生三七植物遗传密码的使命,尚企待植物学家的介入和开启。

“身穿绿绸袄,头顶红珠宝。

有人吃服用,一生不会老。”

——这是一首描绘三七的“顺口溜”,旨在赞美三七的功效与作用。野生三七,同样被人们寄托着无数致富梦想与神话传说……

有一种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桫椤,有“万年长寿树”的美誉。据说,桫椤100年才长10厘米,所以,至今依然见证着野生三七在医界药坛的喜怒哀乐。

和恐龙年代一样悠久地质历史起源的“人参植物之花——野生三七”,你的神奇和魅力,将永远长留在我,爱你的心灵深处……

寻找野生三七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野生三七或许可以找到,但野生三七花存在,但基本无法采摘到。
注:本文由云南三七网 http://www.yn2007.com 根据文山三七行情和对三七的了解,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连接,谢谢。

 

三七 三七花 三七粉 天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