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先发现了三七的功效?谁最先使用三七?传说中光怪陆离的苗药和三七有什么关系?据相关资料显示,苗族最先发现三七的功效和运用三七的民族。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苗药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苗族同胞的智慧之光。在苗药的运用中,三七可算是一棵神灵。据考证,苗族是历史上最早应用三七造福人类的民族。


三七是早期苗族苗药中的主要药物之一,源于明清时期苗族人民药方之中。据考证,关于“文山三七”这种神草,千百年来一直在文山苗族地区神奇的传诵着许许多多传奇而真实的故事。文山苗族最早知道三七的药效。

 

据有关史志记载和苗族民间口碑相传,唐朝时期,有不少苗族流向今川黔滇结合部。明朝初期,就有一千余苗族由贵州迁于中越边境的富宁县。1795年,湘黔川三省边区苗民举行起义失败后,大批苗族同胞迁入文山境内。据富宁县木央镇木杠村委会苗族马氏家谱记载:其祖上系公元1786年从贵州省迁至云南文山一带。1787年迁至富宁县木央镇,1796年迁至越南苗旺县,而后又迁至中国麻栗坡县董干镇和木央镇后,分居于木腮、黑桃湾寨等苗村。文山苗族居住在高山上,“三七”是苗族围猎改善生活中常用药。相传很久以前,就有苗族猎手在高山上围猎时,不慎坠崖,骨折断,便顺手扯下一株“平抽三枝,每枝并生五至七叶”(即野“三七”,当时不知叫法)的神草嚼烂,包敷于骨折处,3日后,受伤的苗民居然能扛着猎枪步行回家和妻子儿子团圆。又有一传说:一位老年苗民因忙收庄稼,不小心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把脚掌砸碎了,疼痛难忍,老年苗民同样将神草(指这株野“三七”当时不知名字及其叫法),及时地砸烂包扎于脚掌上,就马上止血止痛,未见发炎。

还有一传说:即一苗民妇女在山里劳作时血崩,一时生命垂危,一位苗医及时用一棵“七叶草”碾碎,然后用山泉水让这一妇女空服吃下,这一妇女的血崩即止,是这棵神草将这一妇女从死神的手中抢夺回来。还有一传说:一苗民青年为爱妻在月子(苗胞叫“在月子”即”‘生小孩”)时能使妻子及“宝贝”改善生活,就到山中去围猎,一去就是半个月才围到猎,而后兴高采烈地回家。但早在一个星期前爱妻已下地干活了。据爱人讲,在她生下“宝贝”后的一两天,就用神草与鸡蛋蒸和炖鸡食了。不知什么原因,一下子刚生“宝贝”不到四天就可以做农活和家务了…… 。真神。

时至今日,居住在高山上及其边远、边境上的苗民育龄妇女几乎“在月子”不久都上山背柴、下地做农活和做家务了。不难看出这就是神草三七在苗药中的妙用。文山苗族的苗药因神草的妙用而美名扬,文山苗族最早把这个神草(苗语)叫做“百享”:其意就是“数百万老百姓都能亨受到好处,即治数百万怪病,为天下百姓(即不分人种,不分姓氏及其性别老幼都可用)服务”。历经百年的历史,人们才把苗药中的这棵神草“百享”译为汉语“三七”。为什么要译为“三七”?经考证:“百”泽为“三”是指众多,“享”译为汉语“七”,其意义更浓、更深奥。

据文献记载:文山三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种植已有近600余年历史。早在明末清初(也就是大批苗族人民迁入文山境内后),文山的苗民先辈们因知晓三七的贵重和独特功效,就把三七由野生变为家种,苗族民间还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羞对烈日棚(或原是树)下站,青枝绿叶似莲台;苦练三年结硕果,笑迎秋风戴红冠;堪与同行来比试。六招胜过北人参;时珍早把迷津指,苗药来比高峰攀”。

现代研究证明三七花三七具有相同的有效成分,含量更高。三七花通常是泡水喝,三七多是打成三七粉使用,因为三七粉使用更方便。

注:本文由云南三七网www.yn2007.com整理,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连接,谢谢。

 

三七 三七花 三七粉 天麻